压铸铝氧化黑色过程中有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,涵盖前处理、氧化处理、染色处理及后处理等环节,具体如下:

前处理阶段
除油脱脂:压铸铝表面通常会有油污、脱模剂等杂质,若未清理干净,会阻碍氧化膜的形成,导致氧化膜不均匀、结合力差。可采用有机溶剂除油或碱性脱脂剂进行处理,确保表面无油污残留。
碱蚀处理:碱蚀能去除压铸铝表面的自然氧化膜和其他杂质,使表面更加均匀、活泼,利于后续氧化反应。但碱蚀时间和浓度需严格控制,时间过长、浓度过高会导致铝件过度腐蚀,影响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。
酸洗活化:碱蚀后进行酸洗活化,可去除表面残留的碱液和不溶性杂质,使铝件表面呈现活性状态。酸洗溶液的浓度和酸洗时间要适宜,避免过腐蚀或活化不充分。
氧化处理阶段
氧化液成分:氧化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硫酸、草酸等,各成分的浓度比例对氧化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。硫酸浓度过高,氧化膜生长速度快,但可能会导致膜层疏松、多孔;浓度过低,氧化膜生长缓慢,膜厚不足。需定期检测和调整氧化液成分,确保其处于最佳范围。
温度控制:氧化过程中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18-25℃。温度过高,氧化膜溶解速度加快,膜层硬度和耐磨性下降;温度过低,氧化反应速度慢,生产效率低,且可能导致氧化膜颜色不均匀。
电流密度:合适的电流密度是保证氧化膜质量的关键。电流密度过大,会使氧化膜生长速度过快,膜层容易出现烧焦、疏松等缺陷;电流密度过小,氧化膜生长缓慢,无法达到所需的膜厚和性能要求。实际操作中,要根据铝件的材质、形状、尺寸以及氧化设备等因素,合理调整电流密度。
氧化时间:氧化时间需根据所需氧化膜的厚度来确定。一般来说,氧化时间越长,氧化膜越厚,但超过一定时间后,氧化膜的生长速度会逐渐减缓,且可能会出现膜层质量下降的情况。
染色处理阶段
染料选择:应选择适合铝氧化膜染色的专用染料,确保染料的耐光性、耐腐蚀性和染色均匀性。不同厂家的染料性能可能存在差异,需进行试验对比,选择质量稳定、颜色鲜艳、色牢度好的染料。
染色液浓度:染色液浓度过高,可能导致颜色过深、不均匀,甚至出现色斑;浓度过低,颜色浅淡,达不到预期的黑色效果。需通过小试确定合适的染色液浓度,并在染色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。
染色温度和时间:染色温度一般控制在 50-60℃,温度过高可能使染料分子结构破坏,影响染色效果;温度过低,染料上染速度慢,染色时间长。染色时间通常为 10-30 分钟,具体时间需根据染色液浓度、温度以及氧化膜的厚度等因素来确定。
后处理阶段
封孔处理:氧化染色后的铝件需进行封孔处理,以提高氧化膜的耐腐蚀性、耐磨性和耐污染性。封孔剂的种类和浓度、封孔温度和时间等都会影响封孔效果。常用的封孔方法有热水封孔、镍盐封孔等,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孔工艺。
干燥处理:封孔后的铝件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,避免表面出现水渍或氧化变色。干燥温度不宜过高,一般控制在 50-80℃,以免影响氧化膜的性能。干燥时间根据铝件的大小和数量确定,确保表面完全干燥。
包装防护:处理好的压铸铝件应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,防止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、氧化腐蚀等。可采用塑料薄膜、气泡袋等进行包装,并在包装内放置干燥剂,保持环境干燥。